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首页 >作文指导 >高中写作 > 2016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任务驱动型作文全景观察

2016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任务驱动型作文全景观察

作者:作文网来源:转载时间:2016-06-06字体:手机浏览
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对高考作文特点作评介时首次提出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概念,他指出:“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今年部分作文题在设计过程中,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如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语文学习》2015年第8期)于是,使用全国课标卷考区的老师根据这一提法,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加大了此类作文命题的设计和训练力度。但在操作过程中,自然也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和迷惘: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概念怎样界定?
它与原有的新材料作文有哪些区别?
审题和写作时有什么特殊要求?
作文评价的原则和尺度会有哪些调整?

为了对高考作文题型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作文备考训练的精准度,我们有必要对“任务驱动型作文”作全方位的审视,对概念提出的背景、题型的显性特征、审题的基本要领和复习备考的策略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分析。

任务驱动型作文提出的背景

“任务驱动作文型作文”是受近年来风行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启发而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课程计划,在高校中提出了“适时教学”的概念。所谓“适时教学”就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与学策略,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1996年英国语言学家简·威廉斯在她的《任务学习法概览》一书中对任务驱动学习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原则作了系统阐释。国内对“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开始更多的是对国外有关理论的评介,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由于“任务驱动”是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认知程序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国最早作尝试实践的是信息技术学科。随后,一些具有实验操作要求的学科也相继跟进,如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语文学科面对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因缺少契合点显得热情不高,最先试水的多为职业学校,而从事普通教育的语文教师们始终持一种观望和谨慎的态度,偶见几篇提及任务驱动型学习的文章,也大都是止于浅表,言之不详。

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对命题形式的探索和创新。1977年到1998年最常见的题型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1999年“假如记忆能够移植”出现以后,话题作文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命题形式。话题作文虽有拓宽学生写作空间、易于展示学生写作个性的优点,但作为选拔性考试所必有的区分度和考查效度却大为降低,于是,在2006年前后,又出现了“新材料作文”这一提法,试图将原有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优点捏合在一起,既体现对材料的应有尊重,又保有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其实质就是想在限制与反限制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当经过几年的命题实践之后,新材料作文命题也暴露出了明显的缺陷:一是立意的不确定性使作文的评分变得非常困难;二是许多作文的审题成了猜谜语,有的纯粹就是枯燥的哲学命题。考生面对没有具体写作指向的题目,就像手里拿着一个没把的葫芦,感到迷惑茫然,无可措手。如:

2014年江苏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2014年上海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这类题目一方面极具开放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也因过于抽象而与现实生活相疏离,并且很难避免宿构和套作。如何在保持其优点的情况下消除其弊端,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困惑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尝试在材料后面增加一些导向明确的任务指令,使考生在写作时有一个更具体的生发点和支撑点,自然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笔者揣想,上述分析应该是张开老师在2015年试题评析中提出“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背景和缘由。


对“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理性思考

“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从概念上来看,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应属于新材料作文的一种,而其中的“任务驱动”则是在原有的新材料作文基础上新增的一个属性。

眼下为有些学科所提倡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总体任务与多个子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涉及哪些知识点,并指出哪些是重点、难点,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实际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大致包括任务设计、任务探索和任务评价三个环节。如果将其套用在写作教学上,三个相对应的环节应是命题设计、写作实践、作文评价。原有的新材料作文的题目大致上包含材料和写作要求两个构件,只要在其中加上一个相对明确的任务指令,也就演变为所谓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

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中,对任务设计有着如下要求:

一是任务要明确,指向清晰,重点突出,描述具体;
二是任务要科学合理,与考生能力和认识层次相契合;
三是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求清楚,程序合理。

反观2015两套课标卷作文命题的任务指令并未充分体现这些特征。课标卷1中“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一任务指令,最明确的信息就是指出了写作的对象、文体;而课标卷2中“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一指令,明示信息更少,只是强调了选择原则。这两道作文命题的所谓“任务指令”其实就是一般性的写作要求。

如果说2015年全国课标卷作文就是严格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话,那么这并非颠覆性创新,因为在以前的高考作文题中这种“任务指令”早就出现过。如:

1984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
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

1985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注意:1.要求符合书信格式,最后署名一律写“澄溪中学学生会”,不得写个人的姓名,不得透露所在地区和学校,否则扣分。2.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有关材料。

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
选择所提供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

从上述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可以看出,2015年高考题中所谓的“任务指令”,其实早已有之,而1985年试题中的此类指令更为明确具体。

2015年课标卷的作文命题被当作“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典型例证虽然有点草率,但其意图和导向却是有积极认知价值的。近年高考作文命题虽然提倡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致力于触发学生的真实感悟和对生活的体验,但作文题本身却走向了这种愿望的反面,不少题目越来越玄奥空洞,不接地气,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视野相距甚远。有些作文材料不是从当下发生的生活现象中提炼概括出来的,而是围绕一个哲学内核虚拟出来的,试图让学生采用演绎式思维去生硬地到生活中去寻求例证,学生在作文中就难免说空话、说套话、编假话、用俗例。要想实现“避免高考作文中套作宿构”的愿望,单靠增加一个任务指令是不够的,必须对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作全面的改革。

本文链接:http://www.sowayai.cn/zhidao/gzff/2016060613433.html

上一篇:2016年高考作文写作技巧:巧妙引入热点素材

下一篇:为你揭秘满分作文写作的秘密是什么

本站作文专题: